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这是我第一次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而且还是跨学科的项目。但在申请的过程中,从预申报、正式申报,到答辩和任务书填报,整个过程非常规范,也很透明,没有丝毫的不适应。”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央第二十五指导组赴清华大学调研座谈会上,谈及首次申报青年科学家项目的感受,清华大学智能产业院教授兰艳艳颇感“顺畅”。
申报过程中非但没有遇到绞尽脑汁编写预算的情况,项目指南的快速响应与前瞻布局更让她印象深刻。兰艳艳表示,她所申报的课题是基于深度学习的蛋白质结构预测,这项技术半年前才在国际上取得突破,指南发布时科技部就把课题立了出来,而且还是青年科学家项目,“让我切身感受到国家对于青年科技人员的信任和支持”。
不同于兰艳艳的“首次体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陆游在“十三五”期间曾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具体项目,但都是参与者并非负责人。今年申获“高性能计算”专项的青年科学家课题,让陆游深信“十四五”期间国家对青年科研人员的重视。
重点研发计划在更大范围内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课题),意在鼓励青年科研人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做国家需要且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大胆探索更具创新性和颠覆性的新方法、新路径。体现在以陆游为代表的青年科研人员身上就是,项目申请对于青年科研人员来说变得更为灵活。
以往重点研发计划更多关注成果落地与应用示范,而“高性能计算”专项中的青年科学家课题是基础理论与方法的项目类型。“这给我们青年科研人员更灵活的探索空间,可以将国家重大需求与国际科学前沿更好地结合起来,还可以更大胆地去尝试新的方法。”陆游说。
科技部的数据显示,2016—2020年,支持青年科学家项目共计235项,涉及国拨经费8.74亿元,平均支持强度372万元;在“十四五”首批启动重点专项2021年指南中,有约80%专项拟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2021年共拟支持230多个青年科学家团队。
得益于青年科学家项目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国家任务为平台培养锻炼优秀青年领军人才的时机就此到来。
去年刚刚入职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助理教授高飞,今年成功申请到支持他研究“中微子反应”的青年科学家项目,这让他非常惊喜。
在美国期间,高飞就一心想开展这项研究——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液氙探测器,以测量一种特别通道的中微子反应。但是由于实验成本高、科研经费受限,科研项目最终未获支持。回国后,受疫情冲击,学校启动经费的减少更是让高飞打消了这个想法。巧的是,今年的青年科学家项目抛出“橄榄枝”,让有10年研究经验的高飞重新开始这项“金贵”又“前沿”的科学研究。
高飞的事例只是国家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勇挑科技创新大梁的一个缩影。在当天的调研座谈中,清华大学9位院系教师代表都是首次申报青年科学家项目,其中有3位是去年和今年刚回国的。他们在期待“减负放权”政策全面落实落地的同时,也期望能做出对科学和社会有用的科研成果。
党史学习教育中央第二十五指导组组长段余应表示,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就是要解决科研人员的诉求和急难愁盼问题,使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各单位要善于总结经验,形成长效机制,将工作流程规范化、把创新做法常态化、把成熟经验机制化,在为群众办实事过程中,推动政策措施精准高效落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下一篇::汇聚改革创新澎湃动力 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专访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