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回望刚刚过去的盛夏,依然让人热血沸腾。科技创新、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战三夏、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文明探源等,成为属于河南这个夏天的高频词。这些热词,因为有2022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注脚,浓缩了许多人的努力拼搏,见证了一个个心潮澎湃的瞬间,从而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显得意义非凡。让我们逐一盘点这些热词,从中感受中原大地蓬勃跳动的时代脉搏。
创新人才引育加快,创新之势越来越强,创新佳音接连不断。
最近几个月来,全省上下围绕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视达到新高度,“1+1+1>3”的叠加效应开始显现。
经历夏的铺垫,中原创新沃土上,丰收之景已在眼前。
创新果实粒粒饱满
河南创新的热度,如同这个夏天的温度。
一粒药,牵动人心。7月25日,阿兹夫定片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口服抗新冠药物获批上市,为疫情防控贡献“河南方案”。
一组数,出乎意料。今年前7个月我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20.78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额,再创新高。
一颗星,光辉夺目。8月10日,首颗“豫字牌”卫星“河南一号”升空,“上岗”仅8小时后,就传回了首张清晰的光学影像图。
每逢盛夏,瓜果满园。立夏以来,河南科技领域捷报频传,令人欣喜的创新成果源源不断——
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进展迅速。6月份数据显示,全省2万余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已达11416家,企业创新热情高涨,由此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千亿元大关。
一流创新平台及创新载体建设工作快马加鞭。5月19日,《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发布,使试验区建设有了“施工图”;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三门峡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一期计划启动6个科研进度相对成熟的中试化项目,掀起了省实验室建设工作新一轮高潮。
加速创新链产业链等“五链”融合蹄疾步稳。5月份,嵩山实验室与豫信电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我省信息产业领域“创新之核”与“产业旗舰”的合作;神农种业实验室与中国农业大学携手,着力打造贯通产学研用的创新链条。扭住关键发力,我省正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强力推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坚定。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优先保障引进人才的配偶就业、子女入学;5月25日,全省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大会召开,以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奏响了创新驱动发展主旋律、最强音。
“一号工程”成效初显
这个夏天,一部对省科学院意义重大的文件终于落定。
只需向有关部门备案,即可按需自主设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自主制定资金管理办法,既“烧钱”又难以快速出成果的基础研究有了稳定支持;不拘一格招引人才,优秀本科生、技术熟练工等也可直接进入科研团队……7月30日,《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将从法律法规层面保障省科学院体制机制创新、规范省科学院科技创新活动。
这是一项创制性的立法任务。为一家科研单位的发展“量身打造”立法保障,在全国尚属首例。作为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一号工程,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再次迈出关键性步伐。
自去年年底举行揭牌仪式以来,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无一不推动着重建重振工作加压奋进。如今,这项“一号工程”已经在体制创新、平台搭建、人才集聚等方面初显成效。
聚焦打造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基础学部、产业学部、未来学部,创新以所办院、以实验室办院、以产业研究院办院模式,坚持实体化运营、平台化运作、体系化构建;明确科研实体自建、共建、参建、加盟等4种方式,最大限度集聚创新资源,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推动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三合一”融合发展,形成省科学院专注科技研发、中原科技城专注环境营造、技术转移中心专注成果转化的格局……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就是要打造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把相对零散的资源、要素融合贯通起来,引领带动全省科技创新事业“起高峰”。
“省委如此高度关注,举全省之力支持建设,创新氛围让人羡慕”“河南正在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几天前的一场座谈会上,数十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纷纷点赞省科学院创新发展。河南正以实际行动,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跑出“加速度”。
引育并举打造雁阵
6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蓬受聘担任郑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受聘担任河南大学校长。两所承载着培养河南本土一流人才、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齐齐迈入院士校长领衔时代。
正在加快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中原热土,人才热潮奔涌而起。
多所高校“佳音”频传,顶尖科学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纷纷加盟,“深水养鱼”培育出的本土人才也不断破土冒尖;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不到一年,高端科创人才、潜力青年人才“扎堆”而至……
河南“人才雁阵”,阵容越来越大。河南科学家“星云团”,光芒日益璀璨。
人才引进数字喜人。仅去年一年,我省就引进海内外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950人;今年以来引进1500余人,其中全职引进院士3人,国家杰青3人,长江学者1人,海外高端人才2人,博士毕业生1400多人。
人才培育势头也不弱。去年,我省的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个团队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7人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令人欣喜的硕果背后,是加倍用心的耕耘。
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我省制定实施“1+20”一揽子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梯次培育体系,为各类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吸引人才快人一步、礼遇人才超常力度,我省积极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行动、领军人才集聚行动等人才强省“八大行动”,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人才中心。
“拴”得住人心,才能留得住人才,除了“真金白银”支持,郑州、洛阳等地聚焦住房、落户、子女教育等“琐事”,为高层次人才就业创业解除后顾之忧。
让科学家安心搞科研、专注出成果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阿兹夫定诞生过程的每一步,都得益于河南越来越完善的创新生态链,得益于我们越来越丰厚的创新土壤。”常俊标教授发出如此感慨。
各路“千里马”竞相奔腾,创新驱动成果渐显。今日之河南,足音铿锵;明日之河南,前景可待。(记者 史晓琪 尹江勇 师喆)
责任编辑:张家祺
下一篇::河南在全国率先为科研单位立法 《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9月1日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