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当下,越来越多高校、科研机构“最强大脑”走进企业“把脉问诊”,激发出创新创造的澎湃动能。10月18日上午,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何守法,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学敏,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邵俊永,做客河南广播电视台《政企面面观》节目,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代表面对面,共话科研助力企业科技创新。
切实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企业作为科创主体,在攻关前沿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邵俊永介绍,公司聚焦高端超硬材料磨具的技术开发,先后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行骨干企业等形成紧密合作关系,组建了创新联合体,着力突破行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何守法强调,“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根本目的,在于切实发挥好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省科技厅聚焦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持续强化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方面的主体作用。
一是高质量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出台了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方案,制定了9条配套举措,综合运用人才引育、金融支持、项目支撑、减负纾困等政策措施,强化科技对企业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是支持创新联合体高质量发展
支持已挂牌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一流课题,首批12家创新联合体目前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5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29项,有效促进了创新联合体形成稳定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和产业链集群创新能力。
三是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
鼓励创新龙头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支持企业通过研发合作、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等方式参与省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和基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对接。
加速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造福百姓生活。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学敏指出,当前,科技成果“落地难”、转化率低是多方共识。一方面,科研人员应深入企业、深入产业,了解行业痛难点,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课题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好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技术转化平台中介作用,将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更好地对接,实现转化落地。
为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活力,加速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省科技厅聚焦关键环节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何守法介绍,新修订的《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明确要求,高校院所应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不低于百分之七十的比例,用于奖励对完成、转化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印发《河南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遴选确定郑州大学、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工业大学、嵩山实验室等18家赋权改革试点单位,探索完善赋权新机制和新模式,目前各试点单位共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113项,已成功转化59项,获转化收益670万元;出台《关于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高校院所引进培育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职称晋升通道、拓展专业人才培养渠道等改革举措,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落地实施,有力激发了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双创”大舞台,赋能“科创高地”建设
不久前,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暨第十五届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刚刚落幕,在这一年一度的“双创”盛会上,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脱颖而出,展现出我省科技领域创新创业的强大活力。何守法介绍,我省创新创业大赛自2009年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五届,累计吸引15000余家企业报名参与。大赛通过提供孵化辅导、知识产权培训、项目推介等多项公益服务,集聚了大批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创业要素,帮助3000多参赛项目对接金融资本36亿元,成为创新者的“梦工厂”、创业者的“大舞台”、社会资本投资的“项目库”。
何守法表示,创新创业大赛是我省深入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在推动大众创新创业工作中聚力构建了“育苗、孵化、加速、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链条,借助建设创业孵化载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搭建高水平对接平台等手段,鼓励依托大型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建设专业化孵化载体,开放需求和场景,推动从“0到1”的创新突破再到从“1到N”的产业赋能,持续营造全省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下一篇::2023年度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平顶山站)启动,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赋能特色产业集群培育